探秘江源——来自长江源头的“体检报告”
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今年的科考进一步掌握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对江源健康状况的全方位“体检”。
{网站标题}
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今年的科考进一步掌握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对江源健康状况的全方位“体检”。
继击败人类围棋大师和战略棋盘游戏顶尖高手之后,谷歌“深度思维”公司人工智能(AI)系统在英国巴斯举行的2024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仅以1分之差与金牌失之交臂,获得了银牌。这是AI选手首次登上IMO领奖台。
从几百吨的飞机到几千克的无人机,许多人或许会认为,越轻的东西越容易飞起来。事实上,当飞行器重量小于10克时,其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型机器人的飞行时长及其动力问题,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悉,黄河全域科学考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联合发起,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联合资助。
今天(8月3日),我国西北地区海拔最高的风电场——乌恰风电场首批机组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正式投运,这是我国最西端的风电场,它的投运标志着我国在高海拔地区风能开发上取得突破。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日前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气候变化对中轴线的发展变迁有何影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获悉,近年来,气象部门持续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利用5G及AI技术,实现风险天气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这仿佛为北京中轴线古建筑穿上了一套“金丝软甲”,让其无惧风雨。
这些发现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小行星表面的石块裂缝,确认了孪大星表面的承载力(表面支撑重力载荷的能力)比地球上干旱沙地或月壤的承载力要低很多。
8月1日,在新疆新源县110千伏木斯变电站北斗基准站,一架接入电力北斗精准位置服务网的无人机飞抵铁塔开始巡视任务。受地域辽阔和地形复杂影响,新疆电力北斗基准服务网覆盖面积广但基线短、密度低,无法支撑输电线路全无人机飞行需求。
日本京都大学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能有选择性地大量捕捉水中有毒的重金属离子,净化水环境。
北京时间2024年8月1日21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无人驾驶,也就是自动驾驶,通俗的说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教”搭载了各种类型传感器的车辆学会驾驶。它和我们人类考级一样也分为各种等级。
8月1日凌晨3时,新建造的超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在位于江苏南通海门长江码头缓缓开航,前往相关作业海域。
研究表明,在与仰韶文化相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粟黍农业人群从中原地区迁徙扩散至青藏高原、川滇地区。此次科研团队的研究填补了中原人群3000年来古基因组数据的空白,拓展了对中原人群历史的认识,为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演化提供了遗传学视角。
受到这些观察结果的启发,团队制作了一个模仿甲虫翅膀被动展开与缩回的微型机器人。研究表明,将甲虫后翅的被动过程转化到机器人的扑翼设计,有助于改进需在有限或杂乱空间中运作的小型机器人的能力。
研究团队介绍说,特种光纤通过充当纠缠单光子源、量子波长转换器、低损耗开关或量子存储器容器,能在节点本身实现量子计算。新型光纤还能生成更多奇特的光量子态,应用于量子计算、精密传感和信息加密,这也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最新研究中,王鑫等科研人员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含有强大紫外辐射源的星系。为验证这一假设,科研人员使用精细的光致电离模型模拟了这个星系的特性,得到的结论与假设相符,即该星系包含第一代恒星和后代恒星。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合作解开了一个数十年之久的谜团。他们揭示了如何识别DNA损伤并启动其修复的基本机制。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普遍认为,动物最早于6.35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但由英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中非大西洋沿岸加蓬附近的法兰西维利安盆地,发现了约21亿年前可能存在更早生态系统的证据。
这项研究对开发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的储能设备,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网、深海深空装备等提供安全、耐久的动力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开发新型储能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联合试验由“滦河流域植被与土壤的三维遥感试验”“滦河流域植被与土壤的水分遥感试验”两部分组成。“此次联合试验将为分层土壤和复杂植被的三维遥感建模、土壤理化属性的精准反演、分层土壤温湿度的协同反演等三维探测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支撑。
细菌能生产纤维素等人类感兴趣的材料。研究人员使用微型装置将每个细菌细胞封装在一小滴营养液中,并让细胞在特定时间内产生纤维素。借助该校另一个团队开发的全自动高效筛选系统,研究人员选出那些能产生大量纤维素的细菌细胞。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9日报道,最新发现显示,金星浓厚的酸性云层中包含有“在地球上意味着生命的气体——磷化氢”,引起了天文学家们对于金星的浓厚兴趣。报道称,4年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戴夫·克莱门茨带领的团队就在金星云层中发现了磷化氢。
7月31日,中方向国际组织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实物贡献的首批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频天线结构在河北石家庄完成出厂验收,启程运往位于南非的SKA中频天线台址。后续,SKA中频天线结构将进入批量生产建设阶段,中国制造的64台中频天线预计在2026年底完成全部安装架设,为人类认识和探测宇宙作出中国贡献。
智能手机似乎已成了不可或缺的“个人配件”。然而,西班牙《国家报》近日报道称,或许智能手机只是风靡一时,市场正显现出衰退迹象。与此同时,人们看到一些新兴产品正在冉冉升起。
记者7月28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漳州液化天然气(LNG)外输管道工程全线近日正式投产运行。该管道年输气量约42亿立方米,与漳州LNG接收站共同组成完整的天然气储运网络。
4月8日,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小学励珠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在科学老师指导下,正在体验操作“九宫机器人”。近年来,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区内学校人工智能教学设施投放量、人工智能课程开设数量与类型、师生数字素养等日益提高。
7月28日,“谛听”地震波大模型在四川成都发布,该大模型由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是首个亿级参数量的地震波大模型。
从今年4月25日发射入轨至今,神舟十八号乘组已经在轨驻留三个月,目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心状态良好,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任务进展顺利。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大地测量学家贝内迪克特·苏贾表示,他们的模拟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融化正在改变地球自转的速度,导致日长变长。苏贾团队警告说,地球自转轴的变化可能还会改变地球内核的自转速度,从而影响日长增加的速度。
在长期飞行任务中,为保障航天员的在轨健康,针对性的失重防护措施是“太空出差”之必备。上周,神十八乘组完成了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等实验任务。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参与的研究团队利用人类iPS细胞(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出肝脏类器官,给肝纤维化的实验鼠移植这种人造肝脏类器官可以改善肝纤维化症状。该研究有助于开发肝硬化的新疗法。
近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遭遇一场强对流天气过程,该县部分区域出现破记录的最强风速,达33.1米/秒。郑永光介绍,短时预报与临近预报主要针对强对流天气,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相比,其预报准确性更高。
美国航天局官网日前发布消息说,美国“毅力”号火星车近日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一块带有“豹纹”的独特红色岩芯样本。科学团队初步分析认为,这种“豹纹”可能表明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微生物。
美国航天局官网日前发布消息说,美国“毅力”号火星车近日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一块带有“豹纹”的独特红色岩芯样本。科学团队初步分析认为,这种“豹纹”可能表明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微生物。
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在云南文山采集到两尾大型棱蜥。后经研究发现为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动物分类学》。
除了作为建材和纸浆原料,日本九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赋予木质材料新的功能——用于人类干细胞培养。九州大学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为实现在体外高效培养人体细胞,目前主流的细胞培养基需要人类以外动物的血清、胶原蛋白等成分。
通过算法识别、筛选、分析出社交媒体上的疑似自杀风险信息,发现高风险有自杀倾向的人群后组织人力实施救援,尽可能找到其亲朋好友,预警并采取相应救援行动……日渐成熟的AI技术在心理方面的应用逐渐深入。
在恐龙世界里,暴龙类的霸王龙因其威武霸气,一直是影视剧里的“大明星”。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化石研究,确定了一种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它还是我国东南部发现的第一种深吻型暴龙类恐龙。相关学术论文已于北京时间25日23时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在线发表。
腕足动物在经历大灭绝后真的失去了再次崛起的“雄心壮志”和演化动力吗?科学家利用全新的形态特征数据揭示了大灭绝后中—新生代腕足动物的形态演化模式,为理解其多样性衰退提供了新的认识,。
一个国际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表示,他们在月球静海区域发现了一处熔岩管洞穴,该洞穴及其他类似洞穴或可为宇航员提供天然庇护。
前不久,嫦娥六号带着月球背面的土壤顺利返回地球。珍贵月球样品将为人类提供更多关于月球的宝贵数据和信息,有望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专家们在同济大学的试验场里进行了反复论证,大大小小的木板通过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模拟从空中看到的地面起伏。
7月25日下午,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的石城国家一级渔港,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的外围风圈已经袭来。七八级的阵风夹杂着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裹挟着三四米高的海浪拍击着护堤,激起白茫茫一片水花。渔港里,100多艘大小船舶已在24日中午12点前回港,呈“半月环抱”状整齐停泊,船舶间已用缆绳加固。
我国科学家联合利用国内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谱线,这是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的伽马谱线,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伽马暴的认知,探索更多宇宙奥秘。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团队牵头完成,相关成果25日在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塑料基热电材料,该材料质地轻软,还能利用温差发电,在可穿戴能源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我国学者合成一种全碳基新型结构分子,用于制备“倒置钙钛矿电池”器件后,可在不牺牲器件效率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电池器件的稳定性。
对于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来说,通常给予的训练数据越多,模型就会越“聪明”。但英国《自然》杂志新发表的一项关于大模型的研究显示,如果只用AI生成的数据来训练大模型,会使模型性能下降、越练越“傻”。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7月25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卫星数据支撑。
图片展现了极目空间望远镜和费米卫星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并联合发现随时间演化的伽马射线谱线的情况。△研究团队发现伽马暴的谱线能量随时间以幂律演化(引自本项研究的论文)。
对一滴血液中数千种蛋白质的研究表明,蛋白质能够预测多种不同疾病的发生。这项研究是葛兰素史克公司、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和德国夏里特医学院柏林健康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国际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于22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近日,记者从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以下简称“草创中心”)获悉,由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集团”)、草创中心等单位选育的生态生产兼用型草种——哈素海野大麦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登记为野生驯化品种,这一新草种将进一步丰富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和饲草生产用种选择。
2024年巴黎奥运会将于当地时间7月26日拉开帷幕。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将展现高超的竞技水平,多项科技成果也将闪亮登场,为赛事保驾护航。
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平坦漆黑的海底,散落着形似土豆的黑乎乎的东西。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似乎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地质电池”,这可能是对海洋“暗氧”现象的一种解释。
该技术首次使用磁场,对大脑深处特定神经回路进行无线远程精确调控,有助科学家揭示认知、情感和动机等高级大脑功能的秘密,为神经疾病提供新疗法。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记者23日从中国能建集团获悉,亚洲最大的年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碳捕块CarbonBox”成功通过百吨级模块满负荷可靠性运行验证。
记者2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未来将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其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近日完成了高空模拟环境长程试验,验证了该发动机在太空中长时间工作的可行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今天(7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获得了由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签发的AG600飞机首个型号检查核准书(TIA),标志着这型飞机正式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为后续AG600完成适航取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今天(23日)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龙、副研究员金士锋、博士研究生郝木难等,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郭中楠、天津大学工程师殷博昊、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马云麒、郑州大学工程师邓丽君等,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月球上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了分子水,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该研究成果近日在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
多年来,对于大口径望远镜 核心关键部件——大口径反射镜的研制,一直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光学系统先进制造中心的实验室,如今已全面掌握大口径反射镜制造的核心技术,为中国空间探测与开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害虫危害是一大难题。因此,人们通常使用杀虫剂来防治这些害虫。但是,长期大量使用杀虫剂会出现一个问题:害虫会不断进化出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这似乎是一场无止尽的“赛跑”,人类不断研发新的杀虫剂,而害虫也不断进化出新的杀虫剂抗药性。
嫦娥六号任务历经发射、地月转移、落月、上升、交会对接以及返回等多个过程,带回了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在这些过程中,超过一百台航天发动机不断接力,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发动机。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衰老调节因子SNORA13。当这种非编码RNA被抑制时,细胞衰老过程显著减缓,表明它可能是治疗与衰老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
嫦娥六号成功取回了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在这份成功的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月亮之上的科技“嫦娥”》系列报道,来认识一位“小小摄影师”。说它小,是因为它个子小、重量小,但它的本事可不小,它究竟是谁呢?
今年5月3日,嫦娥六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由长征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最终,研制团队成功实现了超细玄武岩纤维的稳定量产,他们做出来的嫦娥六号国旗的重量只有11.3克,比嫦娥五号国旗还要轻0.5克。
7月20日,在直门达水文站,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任斐鹏在进行植被生态和水土流失调查。7月20日,在直门达水文站,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廖茂昕(左)和付珺琳进行土壤多参数检测。
蚂蚁等一些昆虫有很强的“识途”能力,即使远行也能顺利找到“回家”的路。基于这一原理,研究人员研发出采用“快照”导航模式的微型机器人——重量仅56克、名为“CrazyFlie”的小型无人机。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仅用体温即可为医疗保健仪器供电的设备,有望解决可穿戴设备充电的问题。系统的设计旨在通过无缝材料集成,实现高机械性和热电性能,在软材料、温差发电(TEG)阵列设计、低功耗电路板设计和机载电源管理方面取得进步。
聊天机器人是由AI驱动的程序,通过文本、语音和图像与人类互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此前开展的一项研究甚至表明,在对话中,与反应不够敏捷的人类相比,人与聊天机器人的情感联系更强。
记者7月19日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获悉,由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全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在材料制造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美国航天局17日宣布,原计划探索月球南极地区水冰资源的“挥发物调查极地探索车(VIPER)”项目因成本上涨等原因取消。美国航天局还说,虽然这个项目取消,但他们会寻求其他替代方案来实现相关月球探测目标。